与观众同频,萤火单元找到自己的稀缺性

短剧在持续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力。快节奏、强爽点的刺激正契合碎片化娱乐消费的大潮,很难有人能拒绝仅用两分钟「抚平大脑褶皱」般的快乐。与此相对,长剧创作者都在面临同样的难题:长剧靠什么才能留住观众?

越是碎片时代,夺取观众的注意力越难。近期的剧集市场,《他为什么依然单身》罕见地引发了观众的持续关注,作为聚焦单身中年群体的都市轻喜剧,短短十六集诞生了大量名场面与经典台词,网友反复回味这份「人到中年原来还能这么活」的冲击。

同样被视作人生辩题的剧集还有《四喜》,充满意外与波折的中女生活吸引大量女性观众一边愤怒一边上头地追剧,正验证了剧集戳中目标群体的犀利洞察。

这两部近期备受热议的剧集,同属于腾讯视频萤火单元,它们在题材、叙事与情绪等维度,呈现了更具深刻性与思辨性的洞察与表达,验证了在快节奏的当下,长剧深度叙事中所包含的现实共鸣与精神慰藉,仍具有稀缺价值。

2025年已经是萤火单元的第三年,不断更新的是,每个故事都带着有力度的议题进入大众生活的语境,与处在不同阶段和处境下的普通人,共同探寻真实生活中除却单一轨道外的无限可能。

这种「看见平凡个体」的创作理念,是厌倦了流水线剧集的观众正渴求之物,也是当下长剧保留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需要「被看见」的大众情绪

在腾讯视频的剧场与单元化运营中,萤火单元的独特性在于每部剧集都能引起大量的现实话题讨论。观众在关注人物命运走向时,也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人生。

拿热播的《四喜》来说,沈明珠、许知夏分别面临着丧夫后头胎去留以及是否生育二胎的难题,两人可以说是当下中年女性「向上赡养老人,向下养育子女,一人拉扯三代人」的真实写照。

这让大量困于中国式家庭的女性感到自己「被看见」,也意味着有创作者共情到她们在家庭与事业间的两难拉扯。这种共情在社交平台上用户的踊跃发言里可见一斑,观众理解主角的艰辛,联想到自己如履薄冰的人生处境,「结婚以后很爱看这种剧,台词写得很真实,就像在看我自己的生活」。

《他为什么依然单身》则是让大量在都市打拼的中青年观众看见相似的人生轨迹。剧集借霍建华饰演的「怪大叔」俞瑜探讨都市人为何主动选择单身。中年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进入亲密关系的取舍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种「认真享受生活」的接地气价值观,让观众深感自己被读懂了,「单身的坚守不是对爱情的否认,而是对自己的负责」。

当观众对照现实,发现在低物欲的时代,比起组建家庭,更想在长大后「重新养育自己」。当主创选择平视观众,并与之站在一起投身当下轰轰烈烈的婚恋大思考,自然有人为这个故事买单,为它的内核叫好。

围绕「替我发声」的创作思路,萤火单元每部剧集中的情绪入口,都能在对应的核心圈层观众中建立起强感知。像《值得爱》是经济上行期北漂青年寻求自我价值的呐喊;《焕羽》审视了封建家庭、校园暴力等社会性话题对青少年的挤压;《十二封信》是小镇青年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与自我救赎;即将播出的《即刻上场》是年轻一代职场人的求生法则。

青少年时期的挣扎、初入社会的惶然,行至中年的两难……这些具有共性的、平凡个体的情绪,在萤火单元里被温柔地看见了,因此造就了与观众之间的强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观众总会评价这些作品「堪比嘴替,直戳人心」。

预见性创作,开放式表达

持续的优质作品稳定供给,并非易事。长剧创作从立项到播出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周期,注定对创作者洞察市场的预见性与准确性提出高要求,而「包容一点」与「向前一步」正是萤火单元拍出好作品的核心。

一方面是主题内核上不说教,给观众开放讨论的空间。萤火单元的剧集注重轻盈但有力的表达,不会承载过重的思想包袱,更倾向于提供一种参考指南。

《四喜》讲到「上嫁吞针」,讲「平嫁的窝囊」,也试图探讨「向下兼容的矛盾」。就像现实中的婚姻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剧集不做价值判断但供观众参考,有人共情愤怒,也有人为自己避雷「现实中的女生不能像她们这样过」。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以各自的视角进入了这个复杂的故事,创作者适当的留白给足了观众讨论空间。

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值得爱》《亲爱的仇敌》《她的生存之道》《余生有涯》等几部作品中同样能感受到。前者用写实的「OE」结局讲年少初遇的爱情未必得到圆满,最亲密的朋友也是爱与妒的交织,后两部作品聚焦困于原生家庭和社会挤压的女性,她们不一定会与伤痛和解或正面对抗,也可以用迂回的人生路径重建自己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在于艺术审美上的大胆创新,抛开单一类型的局限。讲现实而不止于现实,萤火单元的一些作品通过叠加悬疑、奇幻、轻喜剧等元素,用或揪心的对抗、或温馨的生活小品,来消解沉重议题和痛苦情绪。

充满大量冷幽默和玩梗的《单身》就是一个成功典型,毒舌男俞瑜在开头短短两集中就反复「爆典」,比如「结婚是传销吗,你是在发展下线吗?」「我单身,是因为我配得上更好的孤独」。

这些台词及情节的二创吸引到大量观众,正片弹幕上常有观众刷出「被二创吸引入坑」,轻喜剧氛围的构建让中年人婚恋困境的话题摆脱了严肃对话,大幅提升了路人进场观剧的兴趣。

《十二封信》则是在青春故事中叠加悬疑类型和奇幻元素,观众为推理出1991年和2026年两个时空的故事如何交错发生,甚至自己画下时间轴和思维导图分享给网友。

观众在追剧过程中主动寻找线索或彩蛋,体会与故事人物同频共振。萤火单元这种「预见性创作,开放式表达」真正提升了内容的现实锐度,让创作者的巧思直抵观众内心。

进化的单元与沉淀的价值

三年的累积让萤火单元在题材广度、视听新鲜度、人设丰富度、内核多维度等方面均有了进阶呈现。

影视作品是时代影响下的产物,萤火单元真正撬动人心的,在于其对这个流动性极强的时代的细致观察。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普通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焦虑成为一种通病,几乎人人都渴望精神慰藉和「被看见、被理解」的救赎。

萤火单元没有选择漠视或戏剧化处理普通人的痛苦,而是高高举起轻轻抱住,以平和对话的口吻讲述「我懂你」。小到团券吃饭的省钱日常,大到留在一线城市坚持梦想的人生选择,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意味着对普通人生活意义的肯定。高效产出、多维议题的跟进,确保萤火单元始终能跟上时代情绪,抚平大众的精神创伤。

持续沉淀的萤火单元,已从最初的「小而精」作品集群化,逐渐转向剧集创作的大胆实验空间。

覆盖青春、都市、恋爱、奇幻等多个赛道,萤火单元都拿出了稀缺性的代表作品,极大地拓宽了整个现代题材的表达,并且仍然在尝试延展长剧的创作边界,同时也是连接更多优秀创作者的机会,各种怪点子、反传统的叙事或艺术表达都有机会在萤火单元中与观众见面。

单元化探索是一场长期实验,群体叙事的建立需要多样化作品的累积和对平凡个体的持续关注。细水流长、追求长期共鸣的单元品牌运营思路,也正符合腾讯视频的长期主义理念。

在这个争夺观众注意力的时代,大家虽然会爱上「抚平大脑褶皱」般的即时刺激,但也更需要「读懂我、走进我内心」的宝贵共鸣。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落地的感动,这也正是萤火单元持续探索长剧创新的深度意义。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