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CNMO科技】2025广州车展宛如行业风向标,众多汽车新动态、新趋势在此汇聚,折射出2026年车市的复杂格局。当下汽车市场消费者购车决策愈发谨慎,市场从增量竞争快速向存量竞争转变,各大车企在竞争压力下,纷纷开启战略层面的深度调整。

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近期,华为系在汽车领域动作不断,再添境系列品牌。其他汽车品牌会新增品牌以扩大市场份额,还是在激烈竞争中选择减少品牌数量、聚焦核心业务?车展上,广汽丰田铂智7、东风日产新款天籁都搭载了鸿蒙座舱,这一现象突显了合资品牌对中国技术的加速拥抱;小米汽车则发布Xiaomi HAD增强版,让小米成为又一个实现辅助驾驶从端到端到世界模型的车企;零跑A10成为全球首款10万元内搭载激光雷达车型,这一突破或许标志着高阶智驾将加速普及。

  慢读2025广州车展,你会发现,这些多元的行业动作正在勾勒出2026年车市的核心竞争脉络——品牌布局的精耕细作、中外技术的深度融合、辅助驾驶技术的代际跃迁与硬件门槛的持续下探,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而本篇文章,将聚焦于“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在2025广州车展期间,华为与广汽合作的“启境”、与东风合作的“奕境”正式亮相。而华  为与五菱合作的“华境”,虽未亮相车展,但于车展举办的前一日发布了首款车型侧面海报。

  据CNMO了解,截至11月20日,已有14个车企品牌与华为乾崑展开合作,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或鸿蒙座舱方案,相关合作车型数量达到33款。

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境”系列的相关车型将陆续在2026年上市发售,叠加既有的鸿蒙智行“五界”品牌,华为“界境”汽车生态格局将正式成型。然而,在华为生态加持的汽车品牌强势扩张的背景下,其他汽车品牌是将迎来新一轮新增潮,还是加速淘汰呢?

境系列入局

  华为“境”系列的登场,并非简单的品牌扩容,而是精准击中行业痛点的战略布局。以“界”系列为例,“五界”品牌覆盖15万元到100万元细分市场,定位主流家庭市场。除了走中低端价位的尚界外,其他“四界”均聚焦2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大部分产品价位在30万元以上,定位中大型及以上级别市场。广汽集团总经理閤先庆曾表示,“界”和“境”不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因为每一个品牌的定位不同,每一个产品面向的市场和消费者也不同。比如,启境面向的是更年轻、时尚且对车辆性能有极致需求的市场。

  此外,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近日宣布:乾崑智驾ADS Pro增强版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通过OTA升级,正式支持城区领航辅助NCA功能。此次升级将覆盖超过20款新车,涵盖轿车、SUV及越野车等多种车型类别。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功能将首次下探至15万级经济型车型。

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这种技术下沉或将在华境品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关申报资料显示,华境首款车型将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0、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0以及乾崑车云HUAWEI IVCS系统。同时,车内将采用华为舱内激光视觉Limera方案,与全新问界M7 Pro保持一致,并支持城市级别的NC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基于上汽通用五菱一贯的市场策略与品牌定位,其售价或下探至15万元级别。

  更关键的是“境”系开创了全新的合作模式:介于鸿蒙智行与Hi模式之间,华为深度参与研发设计却保留车企的品牌主导权与销售渠道。这种模式,既打消了车企“丢灵魂”的顾虑,又实现技术高效落地。CNMO认为,这种模式可能引发更多车企跟风合作,推动华为生态进一步扩张。

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车企“倒闭

  “境”系的强势入局,实则是给早已白热化的行业洗牌“添了一把火”。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破产倒闭重组、停止经营汽车业务的汽车品牌有35家。这其中,既有传统汽车品牌,也有横空出世的造车新势力品牌。例如,2022年,讴歌退出中国市场,由广汽本田“接盘”;铃木将合资公司股份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转让给了合资伙伴长安汽车。

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相比于上述传统汽车品牌的“体面”告别,新势力品牌经历的“倒闭潮”更令人惋惜。最典型的莫过于威马汽车的破产重整。2023年10月,这家曾经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与蔚来、理想等并驾齐驱的新势力头部企业,一夜之间沦落到申请破产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已超过487家。但到了2023年,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在短短五年时间,就有超过40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消失。

  而据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公布的数据,在不完全统计的情况下,截至2023年中国市场上共有77家车企,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乘用车品牌共有129个。其中36个是外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本田、特斯拉、宝马等。中国本土品牌有93个,比如比亚迪、长安等传统自主品牌。成立时间不足10年的新品牌(截至2023年),有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60个;从传统车企中孕育出来的新能源品牌有埃安、腾势、深蓝、极氪、银河等28个。

  尽管从2016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销量有升有降,但是汽车品牌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从2016年的94个品牌快速发展到2023年的129个。

华为“三境”布局落定 汽车行业还缺“新”势力吗?

写在最后

  CNMO认为,汽车行业缺“新”势力品牌,但缺的不是简单创建的新品牌,而是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推动产业进步的创新力量。

  随着华为“五界三境”生态版图的成型,2026年的车市或将彻底告别“野蛮生长”。2026年国内汽车品牌总量或将保持稳定,但结构性将加剧调整。三类品牌将加速退出:一是依赖供应商拼凑的“组装型”新势力,华为技术下沉将彻底瓦解其性价比优势;二是新能源转型失败的传统燃油车企子品牌,既无技术积累又难融新生态;三是资金链断裂的跨界玩家,地产、互联网造车等“门外汉”在资本退潮后将纷纷离场。

  新增品牌则主要来自两大阵营:一是头部企业的细分市场衍生品牌;二是掌握核心技术的跨界玩家,这类品牌凭借单一领域优势切入细分市场,具备一定生存能力。

  未来汽车品牌的价值或许不再是单纯的Logo,而是背后的技术生态与用户服务能力,这正是中小品牌的短板,也是头部品牌的增量空间。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