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wift北亚区总裁杨文:已开展CBDC真实交易试点,将增加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

界面新闻记者 | 何柳颖 安震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在深圳召开。

大会上,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北亚区总裁杨文受邀发表主旨演讲。杨文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呈多极化与区域化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推动本币结算机制不断完善。

杨文还提及,区块链和AI等数字化技术重塑金融底层逻辑,Swift通过创新项目实现跨境支付实时化与安全化。Swift作为中立平台,制定全球标准并促进协作,强化交易合规与互操作性。

当前,各种新技术正在重塑支付格局,围绕CBDC(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的技术进展,Swift进行了哪些适应布局?未来跨境支付的挑战主要是什么?目前多国加速建设自身的跨境支付系统(如 CIPS),Swift又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围绕这些问题,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杨文。

CBDC方面,杨文表示,Swift近年与全球金融机构共同开展了一系列CBDC和数字资产实验,已验证Swift作为统一接入点的可行性。基于这些成功实验,在2025年,Swift开展了一系列真实交易试点,让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相关的交易可在Swift网络内于机构间流转。

区块链方面,在2025年Sibos大会上,Swift宣布将向技术基础设施中增加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该标志性举措将把Swift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延伸到数字环境中。目前,Swift 已与30多家全球金融机构共同开始设计和开发共享数字账本,首个应用场景将聚焦于实时、全天候的跨境支付。

“可以说,共享账本是Swift数字资产实时试验和持续创新的自然延伸。同时,我们也在开发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实现公私网络间的交互作,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价值形态可以无缝流动。”杨文分享道。

对于跨境支付未来会面临的挑战,杨文尤其关注碎片化风险和技术分化。在他看来,跨境支付格局正朝向区域化、本地技术体系和货币区域化演进,这增加了标准不兼容、流动性池重复以及整体交易成本上升的风险。

“分布式记账(DLT)、API和数据本地化规则的分化,可能将‘当日支付’变成多次跳转、多格式的复杂流程,除非整个行业就统一协议达成共识。在这方面,Swift 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推动通用标准并促进不同技术体系与标准之间的交互性,降低行业碎片化带来的风险。”杨文强调。

Swift成立于1973年,总部位于比利时,是领先的安全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目前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1500多家金融机构的网络,致力于为客户安全开展通讯并交换标准化金融报文。

Swift支持众多国家的支付及清算系统

界面新闻:人民币近来在Swift网络上的使用情况如何?

杨文:人民币是 Swift 在全球网络中支持的主要货币之一。根据 Swift 每月发布的《人民币追踪》报告,自2020年以来,Swift网络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使用量在所有主要货币中的排名一直稳定在第4至第6位之间。与此同时,在跨境贸易融资领域,人民币的使用量位居全球前三,其他两个货币分别为美元和欧元。

另外,我们注意到市场对《人民币追踪》报告非常关注,因此希望借此机会再次强调,此报告对人民币占比及排名的统计仅基于在Swift平台上执行的交易,无法覆盖未通过Swift网络进行的交易。

界面新闻:目前多国加速建设自身的跨境支付系统(如中国的CIPS),Swift如何维看待这一趋势?Swift与这些系统未来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关系?

杨文:作为安全报文传输机构,Swift支持全球150多种货币的跨境支付,并与235个市场基础设施互联,包括众多国家的支付及清算系统,例如中国的CIPS、英国的CHAPS 以及美国的CHIPS。在此类合作中,Swift负责报文传输,而支付及清算系统负责资金的清算与结算,从而共同完成一次跨境交易。

在地缘政治和技术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实现资金在不同本地支付基础设施之间无缝流动已成为系统性要求。Swift秉持中立、全球合作的模式,能够通过其ISO 20022报文标准、24×7连接以及“网络中的网络”架构,提升各类支付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交互性,在尊重各国主权与标准,且确保全球覆盖的前提下实现更高透明度、直通式处理并保障结算安全。

已开展CBDC真实交易试点

界面新闻:我们了解到,Swift对于CBDC(央行数字货币)有进行相关沙盒测试,请分享一下最新的情况。

杨文:正如你所关注到的,Swift近年与全球金融机构共同开展了一系列CBDC和数字资产实验,已充分验证Swift作为统一接入点的可行性——既能支持包括 CBDC 在内的新型价值形态和技术,也能与现有法币体系和基础设施实现顺畅协同。Swift已测试了广泛的场景,例如贸易支付、外汇、付款交收(DvP)等。

基于这些成功经验,Swift在2025年开展了一系列真实交易试点,让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相关的交易可在 Swift网络内于机构间流转。这些试点聚焦三大核心用例:推动数字资产的后交易结算(DvP)、解决外汇交易的结算风险(PvP,同步交收),以及实现链上业务流程所需的法币支付自动化(通过Swift完成)。

Swift及合作伙伴近期也发布了一些最新进展。例如,花旗银行(Citi)近日宣布,他们已借助现有的Swift基础设施,并结合机构级区块链连接器、编排工具与智能合约,完成了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涵盖法币与数字货币的PvP试点支付。

五十年来,Swift一直在提升全球互联互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使跨境交易更加快速、高效、可靠。随着Swift战略进入新阶段,我们将继续增强跨系统、跨技术的交互能力,推动不同货币与资产类别(包括 CBDC)之间的交易编排。

总而言之,在金融行业不断变革的背景下,Swift 始终致力于与全球社群紧密合作,使Swift网络内的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与其连接,在现有货币及资产与新型资产及货币形态之间顺畅、安全地进行价值交换与交易。

界面新闻:你如何看待CBDC的发展进程?CBDC预计会给支付格局带来较大变化吗?

杨文:根据“大西洋理事会”2025年7月的最新追踪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CBDC的探索与试验正不断推进。全球共有137个国家和货币联盟正在研究CBDC,其中72个国家已进入研发、试点或正式推出等较为先进的阶段。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推进CBDC试点,例如欧盟和中国。同时,一些新兴市场也通过推动零售类CBDC,以减少现金使用、提升金融普惠性并加强监管效能,从而推动全球CBDC的发展。

Swift始终保持资产、货币及技术中立,重点在于确保包括CBDC和其它各种价值形式能够安全、高效地跨境流动。我们的愿景是使会员机构能够通过其Swift连接,在传统与数字资产、货币之间无缝互通。

界面新闻:在CBDC的创新发展中,Swift会继续扮演“连接器”的角色吗?还是有其他计划?

杨文:通过一系列CBDC试验,Swift与全球社群共同验证了其能力,即作为单一接入点,能够在受监管的数字货币(如CBDC、稳定币)与法定货币之间,以及不同数字货币之间(如不同CBDC或稳定币之间)实现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交易。我们已将这些成功的沙盒解决方案于今年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全球社群中推进至真实交易试点阶段。

还可以提及的是,Swift于Sibos 2025大会宣布,将在技术架构中新增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以将Swift网络平台延伸至数字环境,从而释放全球范围内即时、全天候交易的潜力。

共享账本是Swift 数字资产实时试验和持续创新的自然延伸。同时,我们也在开发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实现公私网络间的交互作,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价值形态可以无缝流动。

将在技术基础设施中增加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

界面新闻:区块链等新技术会给Swift带来哪些机遇以及挑战?该形势下,你们正在推行哪些具体计划?

杨文:面对正在重塑全球金融市场的新兴技术,Swift 坚持协同创新理念,不仅适应变化,更为全球金融社群做好未来金融的准备。

刚才提到的,在2025年Sibos大会上,Swift宣布将在技术基础设施中增加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该标志性举措将把 Swift值得信赖的网络平台延伸到数字环境中,释放全球范围内即时、全天候交易的潜力,并加速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数字金融的转型。

界面新闻:共享账本具体推进到哪一步?

杨文:目前,Swift 已与30多家全球金融机构共同开始设计和开发共享数字账本,首个应用场景将聚焦于实时、全天候的跨境支付。

这套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是金融机构间交易的安全实时记录,初期我们将与区块链软件公司Consensys合作推出概念性原型,用于记录、排序和验证交易,并通过智能合约执行规则。账本将支持与现有及新兴网络的交互性,同时保持Swift的信任度、稳健性和合规性,这对全球金融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我们正在将共享账本与Swift现有的报文系统、API及ISO 20022 标准结合,将形成更强大的交易架构,在交易流中自始嵌入风险、控制与合规要求,同时实现实时、全天候的银行间跨境支付。

碎片化风险和技术分化带来挑战

界面新闻:目前你们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杨文:实现长期的运营卓越、安全性与韧性,这始终是Swift的首要任务。提升终端客户体验,Swift与金融社群同心协力,嵌入一系列新能力,推动支付和证券交易的转型。

创新并推动新一代交互性,Swift正在通过现有网络扩展新数据服务、技术及资产类别的规模,同时确保全球金融生态系统能够跨网络和技术实现无缝交互,即便是非Swift渠道的交易,我们也在不断拓展支持能力。

另外,加强合作,推进包容性全球生态系统。Swift与全球公共和私营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推动包容性基础设施的益处,提高金融普惠水平,使金融社群能够满足客户期望及监管目标,例如G20支付目标和证券T+1结算要求。

从更加具体的方面来看,我们目前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落实 G20 跨境支付路线图。Swift 正稳步推进2027年目标——这是本组织的战略要务,旨在让全球支付“更快、更便宜、更透明、更包容”。目前,在Swift的网络上,75%的支付可在10分钟内到达收款行;但“最后一公里”——即交易离开 Swift 网络后的境内落地环节仍需提速。延迟主要源于当地监管要求、市场基础设施差异以及缺乏7×24 小时实时支付系统。

ISO 20022(报文标准) 迁移,全球绝大多数机构已于今年11月完成迁移。下一步重点转向“价值深挖”,充分利用丰富、结构化的数据,提升异常处理、业务分析与报告等能力。

以及Sibos 2025上发布的两大举措,包括Swift 基于区块链的共享账本(Swift Ledger) 和针对跨境零售的新规则(New Scheme)。 Swift Ledger,即将 Swift 的可信平台延伸至数字账本环境,实现即时、永不停歇的全球交易,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速迈入数字金融时代奠定基础;新跨境零售汇款规则(New Scheme),面向消费者与小企业,参与机构须承诺:事前透明披露支付及汇兑费用;保证全额到账;提供端到端可视化追踪;具备条件的场景下实现即时结算。该规则旨在让零售客户跨境汇款时拥有与境内支付同等的信心与安心,打造“最佳体验”。

继续协同创新,这深植Swift基因。2025年,蚂蚁国际与渣打银行依托 Swift 可信基础设施,正式投产基于 ISO 20022的“银行至钱包”付款解决方案。通过简化全球汇款流程,该创新利用Swift 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1500多家金融机构的网络,支持资金从银行账户直达支付宝+生态内36个全球数字钱包、17 亿用户账户,该解决方案在亚洲市场率先落地。

界面新闻:你认为在未来几年,跨境支付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杨文我认为是碎片化风险和技术分化。跨境支付格局正朝向区域化、本地技术体系和货币区域分化,这增加了标准不兼容、流动性池重复以及整体交易成本上升的风险。

分布式记账(DLT)、API和数据本地化规则的分化,可能将“当日支付”变成多次跳转、多格式的复杂流程,除非整个行业就统一协议达成共识。在这方面,Swift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推动通用标准并促进不同技术体系与标准之间的交互性,降低行业碎片化带来的风险。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