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算命卜(易经占卜免费)

喃喃爱萌宠

周易算命卜

朱熹、蔡元定整合出来的那套算法:大体而言,是用五十根蓍(shī)草——实际只用四十九根——来做占卜工具,然后做几番加减乘除和排列组合,最后得出某个数值或某个数列,再根据一套连蒙带猜的手法,对照一套连蒙带猜的规则,将那个数值或数列——也就是占卜的演算结果——对应到《易经》的某一段解释上,终于预测出了吉凶祸福

后世占卜家所谓《易经》占卜的“古法”虽然名义上指的是《系辞》的古法,而实际上往往指的是朱熹这套《系辞》猜想版。它的优势是让你真的可以按部就班地为未来命运算上一卦,但劣势也很突出——我倒不是想说它不准,它的准确性姑且算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好了,我在这里想要谈论的所谓劣势,指的是我们可以找出扎扎实实的文献证据来证明:朱熹他们即便算无遗策、百算百中,但他们搞出来的这套方法完全背离了古法的基本原则。

换言之,即便《系辞上》语焉不详的那套算法真的就是古法,我们也不必觉得遗憾,因为在真正的古法里,算法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容我先把话题岔开一点。当我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很容易会产生一个疑问:秦汉以后,朱熹以前,那么长的时间里,人们靠什么来占卜呢?答案要分两步来讲:第一,无论在任何时代,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人们都不会缺少占卜方式。

《史记》有过这样一个总结:蛮、夷、氐、羌虽然都属于落后文明,但也各有各的占卜方式,有的用金石,有的用草木,各自相信各自的神灵,各自预测各自的未来。——言下之意是:对占卜的需求是一切种族所共有的,有需求就有供给,所以占卜技术并不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某种高贵特产,只不过华夏文明的占卜技术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

当时华夏文明的占卜技术多种多样,各擅胜场。《史记》还载有当时的一则趣闻:汉武帝召集各大流派的占卜专家,问他们在某一天是否适合婚嫁。结果专家越多,场面越乱——五行家说适合,堪舆家说不适合,建除家说不适合,丛辰家说不但不适合,而且大凶,历家说小凶,天人家说小吉,太一家说大吉。没办法,汉武帝只好钦定了一条最高指导意见:避开每家的大忌即可,其他以五行家意见为准。

看来在汉武帝的观念里,五行理论是一切占卜技术中最权威的。的确,那正是一个阴阳五行大行其道的年代,那时候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中的一多半内容都属于阴阳五行,儒学国师董仲舒首先是占卜家,其次才是儒家

顺便提一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虽然托名黄帝,其实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一时期成型的,它的最根底的医学理论基础正是汉朝最流行的阴阳五行论。今天我们去看中医,会发现不论什么病都会被区分为实证和虚症,比如肾虚就分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老中医开的药方也往往要把各种药物分出君臣佐使,这就是汉朝人的流行观念为我们奠基下来的。

《易经》占卜在秦汉以后从来没有断绝,只不过占卜技术与时俱进了——比如汉朝流行阴阳五行,《易经》占卜也就改用阴阳五行来做理论框架了。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人物非京房莫属。京房几乎完全抛弃了《系辞》那套算法,改以阴阳五行为根底,混搭干支时令,发明了一套全新的算法,称为纳甲法,这真是标准意义上的时尚混搭风。

今天的算卦先生打出的《易经》招牌,包括网上自助型的《易经》占卜,它们背后的算法很多都是京房的纳甲一系。无论京房纳甲法的准确性如何,我在这里依然可以非常笃定地说:这套算法和《系辞》那套让人半懂不懂的“古法”已经扯不上半点关系了,最多可以说纳甲的一些概念受到过《系辞》的启发。

朱熹的所谓古法和京房的纳甲法就是《易经》占卜史上最辉煌的两大流派,从历史考据的角度来看,如果不介意五十步笑百步的话,朱熹这一派显然更靠谱一些——朱熹至少还连蒙带猜,京房连猜都懒得猜了,直接挂羊头卖狗肉了。

易学里边有一句名言,叫做“善易者不卜”,意思是一个精通易理的人完全可以未卜先知,也就没必要靠占卜来预测未来了。至于他何以做到未卜先知,这可以有玄奥和朴素的两种解释。玄奥的解释是:善易者已经修成半仙之体,有神秘的灵觉来洞悉宇宙的奥妙。

朴素的解释是:《易经》阐释了许多诸如“物极必反”、“阴阳相济”之类的物理与人生的基本规律,只要你掌握了这些规律,自然拥有了一定的预测能力,所谓“君子见一叶落而知秋,尝一勺而知鼎镬(huò)”,看到潘金莲的窗帘杆砸到西门庆的身上,通过阴阳对立统一的原理就能推知这两人很想发生一点什么,完全用不着费时费力地算上一卦。

当然,如果你深谙人情世故,又擅于捕捉微表情的话,不懂易理也可以做出同样的预测。从没学过《周易》的耶稣教大家从无花果树上了解这个道理:“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诗人雪莱也会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自己对“善易者不卜”这句话有一种很私人化的理解,那就是:你只要搞清楚了《易经》占卜的核心原理和历史流变,自然也就不相信这一套了,自然也就用不着占卜了。举我自己的例子:我搞懂了,也就不信了;不信了,也就不去算了;很久不算了,甚至会忘记怎么算了,这就是我自己的“善易者不卜”。

让我们回到朱熹和京房。也许你会这样想:这两位先贤的研究成果即便靠不太住,但也许会有一天,真正的《易经》占卜古法会在某个考古发现中重见天日,让我们重新获得古人的神秘智慧。或者这样想:这不过是个算法问题嘛——朱熹的算法不对,京房的算法不对,千千万万个占卜大师和江湖骗子的算法不对,但总会有一个正确的算法嘛!

我很遗憾,也很笃定地告诉你:《易经》占卜古法某天重见天日倒是有可能的,但它不可能是某种严格、精确的算法,所谓“正确的算法”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在《易经》的原初环境里,占卜家根本就不是靠所谓算法来占卜吉凶的。

这也就意味着,你靠输入某些参数——比如生辰八字——经过后台某个算法的人工或自动运算,最后得出一个占卜结果,这种事情完全违背《易经》占卜的基本原理。朱熹犯了这个错,京房犯了这个错,今天的各种《易经》算命网站和江湖大师们仍然在犯着这个错。

发现这个错误的线索,就在我前边提到的“蓍草”这个词上。《易经》占卜的灵验与否,和算法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却和这种草本植物关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