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氏宝宝怎么起名(潘氏起名女孩名字)

龙吟师傅杂谈

商氏宝宝怎么起名


文/江苏盐城 商毓俊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渊源和代称,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范畴。在中华商氏的堂号中,包涵了许多与《易》相关的堂号,如:学易堂、好易堂、解易堂、授易堂、传易堂等。这些堂号启用于何时何地,暂无确切资料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带“易”堂号的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鲁人商瞿研究《易》学,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试从历史文献对瞿公生平事迹的记载,以及分布在各地的商氏宗亲使用带“易”堂号的状况,作一些解读分析,力求从中找到两者的交集之处。


商氏宝宝怎么起名


01▶学易与“学易堂”

学易是瞿公研究《易》理的初始阶段。通过初步学习,对这部经典有了基本了解,被其中的奥妙所吸引,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纪实文学《孔子传》第三十六章,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七十二贤弟子中,商瞿是对《易》最有研究的一个。商瞿是鲁国人,字子木,学识渊博,他从孔子专门学《易》。孔子的教育原则之一是‘因材施教’,自然就拿《易》理来教他。”他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当中,悟出了事物的起源与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问。商氏宗亲中广泛应用的堂号“学易堂”之历史渊源,就在于此。


商氏宝宝怎么起名


使用“学易堂”堂号的商氏宗亲在江苏盐城市的亭湖区、盐都区、大丰区、射阳县、建湖县、滨海县等地多有分布,有一千多户人家。明朝初期,洪武赶散时,商公先堂元配姜氏,从苏州阊门迁至盐城。公元1476年,四世祖元孝公立谱时,以先堂公为一世祖,记载为“学易堂”,这必定是对家族历史的一种传承。

自瞿公至先堂公之间相隔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时间,这期间至少经历了五十多代人的繁衍,列祖列宗们是如何辗转搬迁的已经无从查考。但“学易堂”的历史渊源是毋庸置疑的。在我的记忆中,对堂号的印象特别深,小时候,见过家里有一个书箱,父亲和叔叔,经常打开书箱找书看,箱子里放有两本家谱和许多如《地理知识》、《合婚录》、《有求必应》等手抄本,封面的左下角,都写有“学易堂”三个字。还有许多古典书籍,封面上都写有学易堂记,家里使用的农具、器具上同样写着学易堂记。做红白喜事的礼簿上亦要写上学易堂。很明显,“学易堂”就是我们家的代称。

不仅如此,父辈们对《易》理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如卦象合婚,二十四山向等,说起来都头头是道。在盐城商家庄,更有一批代代相传的商氏风水师,如商兆銮、商士坤等。2023年兆銮将他家收藏的几本地理风水应用方面的手抄本,让我打印,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手画图表,如元运风水、山向图解等,在电脑上编排很麻烦。我觉得这是我们商家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非常值得传承。于是,我花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将其编排成功,打印成册。我给这本书取名为《商氏地理》,在家族内部流传。所以,我认为,盐城的“学易堂”商氏,是名符其实的,代代相传,都在学易。

02▶好易与“好易堂”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这里用了一个“特好易”,充分说明了瞿公好易之深。“孔子传之志焉”,更说明好易已成为瞿公追求的一种志向。

瞿公之所以好易,就在于《易》理博大精深,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理将天地间的道理浓缩在一阴一阳爻线之中。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即八卦,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为天,坤为地,巽为风,震为雷,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个经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个复卦,卦有卦辞,爻有爻辞,用来表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这种易学文化,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与我们的先祖瞿公好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氏宝宝怎么起名


《孔子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孔子要搞清楚《易》理,自然就令商瞿来帮忙。一天凌晨,商瞿来到夫子的书房,见夫子正伏几枕臂而眠,几上摊放着一部《易》简,《易》简旁的菜油灯闪着荧荧的黄光。商瞿怕惊动了夫子,蹑手蹑脚地走到几前,小心翼翼地坐下,开始翻阅那部《易》简。过了半个多时辰,孔子被商瞿翻书的哗啦声惊醒,见商瞿这么早就来了,心中感到无限的欣慰!商瞿见夫子醒来,忙将湿淋淋的葛巾放于脸盆中摆洗了一遍,递给夫子,让他擦擦脸,无限心疼而感慨地说:“夫子又是一夜未眠?……”孔子微笑说:“尔何以知之?”商瞿诡秘地说:“此《易》简诉诸与瞿。”孔子吃了一惊,忙问:“此话怎讲?”商瞿指着《易》简说:“昨日弟子离去时,这串竹简的皮条只断了四处,今朝又多了一处,夫子岂不是又翻了一夜吗?”孔子笑着说:“瞿啊,尔心细若发丝,又通《易》理,难怪能卜之灵验如神呢。”这段对话,将商瞿好易表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好易堂”堂号的历史渊源。当今,使用“好易堂”的宗亲,在江苏睢宁县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