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内卷?国产自免创新药或迎重大突破 业内盼更具创新力Biotech

财联社10月16日讯(记者 何凡)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飞速发展,首次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国产产品比例逐渐增加,同时高额海外授权交易频出,但产业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靶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今日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之“聚链·领航·增长”CPHI思享会——第五届医药创新产业年会中,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围绕下个十年,中国创新药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开发具有差异性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实现突破性价值对药企尤为重要,这要求企业从患者需求出发,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副院长周俊在圆桌论坛中表示,绝大部分肿瘤患者发病后,疾病会伴随他们直到生命终止,怎样去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长期需求。此外,在提高疗效或者同样效果下,如何减少毒性,提高耐受性同时提高便捷性也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

齐鲁制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华则从药物早研的角度分享了她的心得,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临床和临床前的转化。“坦白来说,新药研发竞争格局是非常卷的,在真正临床数据之前大家做了充分准备,但没有很大信心获得好的临床转化。这导致一旦一个靶点(数据)做出来后,突然10家以上的企业都开始做同一个靶点,他们的认知和策略是一致的。怎样把一个好分子变成临床上能够成功的分子,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挑战。”对此,应华认为,如果不同公司间能分享自己的数据,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转化率和临床价值的确定性,大量的数据是源头创新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在战略上进行系统性布局也是国产创新药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必要措施。“实际上近年来MNC突然意识到中国创新药的洪流涌起来了,他们发现中国有质量比较高,潜在前景好的分子。”复星医药(600196.SH)全球研发中心副总裁李光辉对中国创新药未来持乐观态度,其认为,在肿瘤和非肿瘤领域中国创新药都非常有潜力。第一中国有非常大的肿瘤患者群体,提供了很多临床资源,第二,在监管层面有很多支持政策,第三,在工程化建构上有快速迭代的能力。其预测随着包括核酸药物在内的技术平台的不断深入,未来除肿瘤外,在自免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尤其是消化道疾病中,国产药物会有更多突破。

阿斯利康战略合作与投资发展部总监黄浩也同样看好自免疾病领域,其认为,“过去出海的品种多集中于肿瘤药物,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但可以将肿瘤免疫和自免看作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相同技术领域的基础上,把靶点换一换,或者做一些方向上的调整,所以从去年底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免管线的海外授权交易,这是行业的内在规律,也是历史道路上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同时作为MNC的工作人员,黄浩表示,每家MNC都有自己的产品和管线周期,这也导致在产品管线的购买偏好方面并不相同。在自身管线相对健全的情况下,MNC会更偏向于购买更早期的技术做储备和补充,反之则更多需要购买临床二期及以后的品种,然后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内尽快实现上市。

“实际上,过去十年,可能更多Biotech做的更多是fast-follow的新药,相对门槛会低一些,这意味着传统的仿制药企,甚至中成药企都可以逐步跟上Biotech的节奏,并通过团队的累计快速跟上进度,这也意味着Biotech和Pharma间创新的代差会逐渐被磨平。”当谈及更倾向于和哪种对象合作时,黄浩认为,从风险和资源角度考量,MNC可能会选择更稳定的一方,“这也导致新一代的Biotech会越来越像欧美的Biotech,做创新性更高的、差异化更大、风险更大的事,而不仅仅说改一下Linker或者把单抗、双抗排列组合一下,这意味着有更多多样性生态出现,叠加国人强大的执行力,我对未来是非常乐观的。”

而在出海区域选择上,恒瑞医药(600276.SH)国际注册负责人万里认为,首先依然是美国,其次是欧洲和亚洲。这是和各国家和地区经济水平相匹配的,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对健康的需求才会提高,也会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新药上。另一方面,实际上全球真正有独立药物审评能力的国家不到10个,如果药物能在欧美获批,相当于拿到敲门砖,有助于开拓其他新兴国家市场。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